1.5天众筹600万!浙大女学霸做设计21年,做的绝美国货,被称“工具界戴森”
发布于: 2019-08-12类别: 热点转载 转载自: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1516

大家好,我是铁佳
前几天有幸采访了一位老师,刘力丹
她是一位江南女子
见到她时,总觉得温柔的声线背后
透着一股强大果敢的劲头
这股劲儿似乎贯穿了她的设计生涯

90年代从浙大毕业
只身远赴德国留学,钻研工业设计
毕业后回国创业,咨询公司后被埃森哲并购
如今创立小猴科技,颠覆中国工具行业
她的生涯令人叹服,也让我更好奇其中的故事

▲左:刘力丹  右:迪特·拉姆斯




做一件事,起码要坚持10年啊


我父亲是美院油画系毕业的,当时他希望我成为艺术家。但我有工程师情结,喜欢拆拆弄弄,小时候理工科又学得不错,后来考上浙大,选了工业设计。

从小就喜欢把一个东西放在手上看来看去,很有意思。隐约觉得工业设计就是做这种小玩意儿的。当时国内这个专业很少,资料更少得可怜,但总觉得选这个没错。


1998年毕业的时候,身边的大学同学几乎都转行了,当时工业设计师不太好生存。但还是坚持下来了,做一件事起码要持续10年,才能看出这到底是不是真的适合你,才能了解一个行业。

▲designaffairs与汪峰的耳机品牌Fill合作的设计

后来深圳中兴招聘设计师,我就过去入职。一开始做机箱,后来组建手机部,我有幸参与了中兴第一部手机设计,我觉得那时候中国工设行业出现了萌芽。



德国留学,每天和仪器打交道


但当时的产业环境,并未达到很高的程度,不足以支撑好的工业设计。在那时的大学,恐怕会更滞后一些,学的都是理论知识,还停留在书面。

▲担任iF奖评委

为了不再花父母的钱,就靠工作时攒下的钱去了德国埃森大学留学,当时我们的老师是奥迪的设计总监,还有很多名企的设计总监来教课。


巨大的车厂空间,里面有各种仪器,每天跟它们交朋友,我的设计也在工厂里不停地被验证。有很多和企业打交道,实操的机会。但现在的中国设计教育不一样了。




看到机场广告,打算回国创业

那几年欧洲在中国非常热门,我回国的时候看到机场的大幅广告:你的未来在中国。我想必须要回去看看。之前每次回来,城市变化都很大。再不回来,有种被淘汰的感觉。后来在同济做老师,这是个非常自由的平台,学生的选择空间很大。


同时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xplus design,比如会给英特尔做一些移动设备。因为当时在德国工作得很拼命,因为信任,回国后老板还会把一些项目发给我做,当时很庆幸,不必为了生存去接勉强的项目。也因此有足够的时间把自己想要的东西真正做出来。


5年前遭拒,5年后被求合作

我刚工作的时候投过很多简历,ideo、frog,都没有回复。其中还有designaffairs,是原来西门子的设计中心。我当时很想去,却连面试的机会也没得到。可在后来,这家公司找到我,想要并购一家中国的公司。
我们谈了2个小时,画了一黑板未来的愿景,最后5分钟谈妥就决定并购,非常快。在2018年,design affairs又被艾森哲并购。


我当时也恰巧觉得设计工作室有瓶颈,我们差不多有10个人,发现小的公司总是很难留住人。那时设计已经在产业中有更多的作用,研究策略,做产品线的规划,交互也逐渐产生,小的工作室似乎不足以支撑更多想法。
designaffairs为蔡司设计的相机



理解甲方,对行业有敬畏感

做乙方的这些年,我感受很多,发现设计师一定要成熟。甲方大概率的要求都是有道理的,这来自他们的生存环境、竞争状态。他们表达诉求的方式很笼统,因为他们不是设计师,却对自己行业的市场状况更了解。

designaffairs2019获iF奖的产品

Vatti Sterilizer HT02 

好的乙方应该会倾听,挖出甲方说话的动机,翻译出甲方的需求,还给他一个合适的设计。设计师除了要学习沟通的技巧,也有一个好的沟通时的心态。


工业设计并不是一个人在做,驱动的是整个甲方投入的模具费、营销费用等等,甲方也要为自己的投入负责。优秀的设计师一定会把自己的想法灌输得很好。

designaffairs获2019金质奖作品


而企业设计师,建议他们去了解企业文化,看看这是否支持你输出好的设计,给你足够的时间去试,如果企业没有这样的基因,那设计师还是很难抗争的。

为西门子做的家用智能电池

为西门子做的x光造影系统




小猴工具,做一款极致的99元产品

之前为别人做了很多设计,我想亲自上战场做一款产品。我们把目光放在工具上,手动+电动工具是一个600亿美金左右的市场中国却没有任何一个工具类型的品牌能让人记得住

▲ 小米生态链企业

市面上的螺丝刀工具,均价20多块,非常粗糙,晃荡晃荡的一个塑料盒子。进口在200-300块间,虽然品质好很多,但依旧不理想。


那时我觉得,太有机会了,我们就要做一款极致的,不到百元的精修螺丝刀套件。


▲ 米家 wiha 精修螺丝工具套装



第一件事,先忘掉设计

做甲方真的不一样,你要把真正的创新落在真实的产品中,让大众接受,还要卖得好,这是非常难非常难的一件事。当时我们只有4个设计师,做得第一件事就是忘掉设计。先关注产品本身,因为设计师太容易把产品做得华丽。但我们有很大的机会,把它做得足够精致。


我们发现批头是一个核心部件,需要很好的材料、加工、表面处理。但我们是设计师组成的团队,这方面并不擅长。当时我在想,谁是业界最好的公司,我要找他合作。

 24 枚高精度批头
德国Wiha算是工具界的爱马仕品牌,回归到大学毕业状态,我翻网页,打电话,飞到德国拜访。


▲ wiha 是德国专业工具品牌之一 

一开始他们是拒绝的,觉得我们是家小的初创企业,后来他看中了我们的设计,也因为他们是米粉。

▲ wiha 批头的种类超过3000种



极其“痛苦”的合作,打破行规

合作中,他们挺“痛苦”的,因为我们的要求太苛刻了。


由于设计师的强迫症,我们要求所有钢印敲得深浅一致,底线一致,表面颜色一致,不能有任何斑点或车过的痕迹。


当时上海是黄梅天,我们收到从德国寄来的样品,发现批头都锈了!我们说这不行!品质不好!

▲批头100% 检测


德国工程师跟我们解释说,即使在德国批头也会生锈,这是一个常识,擦擦就好了,擦拭批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我们的工程师也告诉我所有的批头都容易生锈。


我说不行,中国人不这么认为,我们的用户是大众人群。但我一定要挑战这个“行规”,把“防锈”提到一个更高的级别。结果真的做到了。



节制的设计,要有确定感

品质有保障的同时,再看设计。作为设计师,要为自己前面的设计负责任,因为转化后的每一步都很重要,一个细节都影响着流程、成本、售价、定位。


我们定位是人人都用到的产品,所以精简了不常用的东西,保持24合1最基本的功能。


我们希望把工具拿在手上时很清爽。体验感一定要好,磁吸设计,全新收纳,每一下都让用户有确定感。

 ▲ “咔哒”一下,批头应声归位
▲ 一按,开启,一按,关合


▲ 铝制收纳盒,充满科技感
小米的产品都是这样,有强大的偏执感。每个产品的细节都是设计师和供应链在一起死磕的结果。把高性价比的成果给用户,所以对供应链和设计之间的平都特别讲究。





再一次颠覆生活工具


我们还想看看还有哪些生活工具是可以被重塑的,就发现了电动工具。我们想给人这样的感觉,当年轻人买了书架,再有了它就能轻松装配好。但目前市面上都是这样的。

▲  图片来自BDDWATCH

我们做了这一款电动螺丝刀,众筹总金额超过600万。一体化的设计,表面不允许有任何一条缝隙,同时精简掉不必要的凹凸纹理。


我们把它定位成相机一样的存在。从消费体验上的关键点,去规划它。


尾部旋钮控制拧入拧出,让使用者单手操作。


LED照明灯要一体化。


细化到充电问题,我们只准备一根type-c的线,和手机共用,符合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


我们让每个装配线上的工人都知道我们对品质的要求。有两三个人扑在现场,一道一道地看。




经历过至暗时刻,孤军奋战


后来24合1螺丝刀工具一年卖了200多万套。但开始的时候也会质疑自己,刚做的时候在想,可能没有拧螺丝的人了。


做成之后拿给别人看,也会有人拒绝你,米家的产品经理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觉得不行,太小众了。但当时就在想,不成功能怎么办?再做一次嘛。


我们的创始人也换了2拨,最后就只剩我自己,又重新拉团队,打磨产品。很多团队早期进进出出,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志同道合的人。



如何做品?


首先,产品要契合消费者痛点,其次不能小众。之后产品的实力要过硬,不能只长得漂亮,在硬指标上要抗争。


设计师要认清,自己是一个设计师,设计价值能在这个品类中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同时各方面条件成熟也很重要,好的市场、好的时机、好的平台。


工具领域里已经很久没有创新出现了,做工具的人思维定势已经很固定了。但新的人群开始产生,我们觉得他们会有不同的需求。而小米是这个平台以理工男为主,爱科技爱美学,在这样一个平台正好契合。




给设计师们

产品观就像人的三观一样。像迪特拉姆斯的产品,已经不属于一种风格,而是在表达一种产品观。去锻炼自己的眼光,观察力,细节感受力,同理心,以及对技术的掌控力和判断力。

▲  图片来自BDDWATCH

如果你的产品观是想把自我突出到极致,那就不适合商业设计。如果想为大众服务,那就学习好沟通,好的设计师能够在沟通中主导别人,说服别人。

2018年担任博朗奖设计评委

当判断一家公司是否适合你时,观察身边一起共事的人。是不是不停进步,不断思考。如果他们是固化的,代表过去的人就不适合。如果你进去一家公司发现你是里面最好的,那也是有问题的。

▲图片来源:VPHOTO云摄影

做工业设计的很多人都在说,硬件已死,工业设计领域还是先做好产品,不用硬划分软硬件。只要人还在物理世界生存,软硬会融合得越来越好,我依然觉得这是个有前途的行业,重新塑造定义未来生活方式的专业。

▼更多采访花絮在这里呦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见不散 
你若喜欢,给象君点个在看 

文章内容为本站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info@cidip.cn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