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秘密!600年屹立不倒,没有朕排不了的水,也没有朕防不了的火!故宫无恙!
发布于: 2018-09-14类别: 热点转载 转载自: 日本设计小站1994

后台回复「设计说

日站君会为您推送一条设计物语

365天,365句经典,每天只更新一次哦



前段时间,北京暴雨连连

京城四处被淹

而唯独紫禁城丝毫不受影响


这其中

有着紫禁城的秘密……



故宫,明清两代的权力中心

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

为了使都城长治久安故宫

在建造之初

工匠就考虑到了排水问题



主体建筑太和殿

建在高大的石基上


每逢雨季

这里都会出现“九龙吐水”的壮观景象



利用自然形成的地势落差

雨水从九个龙口喷出

顺势流向沟渠

之后通过下水道排出城外



紫禁城的排水有明暗两套系统

明排水是通过各种排水口

吐水嘴排到周边河中


暗排是通过地下排水道将水排到河里

而这条河就是内外金水河



明暗“勾结”的纵横沟渠
雨水从螭首“口中”流出,进入石槽沟



除了大殿前螭首下面的这些石槽沟
各庭院屋檐下也都遍布着这种地面上的沟

被统称作“明沟”



雨水落入到这些明沟后

会顺着沟槽一路通过入水口

“掉进钱眼”



落入“钱眼”的雨水

汇入地下各种暗渠内



因巧妙的布局

故宫成为水系设计的典范


它西北高东南低

城中排水系统正是充分

利用到这一地形特点

庞大而精妙的设计


让紫禁城历经过百年的风雨后

依旧安然无恙



除了防涝

防火更是重中之重


前几日巴西国家博物馆火灾

200年馆藏几乎付之一炬

损失不可估量


这场“难以承受的灾难”

也曾在我们圆明园发生


记录没了,标本没了,历史也没了

一切都沦为尘埃,化为灰烬


庆幸,我们的故宫还在

但故宫内的建筑主体多为砖木结合

极易发生火灾



设想如果故宫着火

600年的历史也便断送

中国剩下的文物

丢不起,也毁不起



现如今的故宫

防火措施完善


故宫内94个高压消火栓

4866具灭火器具

设计好55个灭火方案

都是为了避免巴西如今的悲剧



而在几百年前

宏伟壮观的紫禁城

它也经受过无数劫难


明代嘉靖、万历两朝火灾数量尤其多

嘉靖当政45年,发生火灾14起

平均每3.2年便有一起

而清代康熙朝时,61年只发生了1起



据史料记载载

“顺治初,唐某得水龙之制于日本”

成为紫禁城中的消防利器


清代宫中配置了大量激筒(又称唧筒)

利用活塞原理,将水射向火焰

又称“水铳”

特别是西方传教士邓玉函参与了设计



而现如今驻扎在激桶处的

故宫特勤中队

在1975年便成立

在他们的严防死守下

故宫48年从未出现过火情



再者,宫殿建筑中大都采用粗梁胖柱

其意思就是它的承载能力

要远远大于规范要求的


万一即使着火

也能支撑相当长的时间

扑救赢得时间



此外,最重要的

紫禁城外有护城河

天安门前有外金水河

太和门前有内金水河


这不仅是为了生活、园林

等用水的需要

也是保证消防用水的需要



放置在各宫殿门左右的鎏金水缸

每只重两吨左右

可以蓄水2吨左右,共有308口

其目的就是当时为了灭火取水之用



火灾、水灾、雷电

战争炮火、人为破坏···

每一次都可能是致命的打击


但每一次千疮百孔之后

总有一些人默默守护

帮助它重生



反观如今的城建

一场暴雨一场灾


网友戏虐:

“古代弄不好那是要杀头的,

现在弄不好那是要发财的”

工部敢把皇帝淹了

脑袋不要了?



就故宫这防水的投入

估计是当时重建一个中等城市的投入


不论如何

故宫排水系统沉淀着

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作用下

造就了今天强大的排水防灾功能


他们通过精湛的手工技艺代代相传

将完美的紫禁城

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END-

最后,还没完哦 

文章内容为本站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info@cidip.cn

分享: